新发现的知识点广东三大民系对深圳的理解各有不同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91|发布时间:2024-08-22
近期研究发现:广东三大民系对“深圳”这一名称的理解各有千秋。
在粤语地区,“圳”与“涌”(发音类似于“冲”)相似,通常指田间的小河流。因此,粤语区常用“沥”“涌”“冲”“滘”等词汇作为地名。如果某个地方的地名使用“圳”,那么很可能是被粤化的汉人或客家人所命名。
此外,如果一个地区存在“沥”“涌”“冲”“滘”等地名,则可以推断该地曾经居住过古粤人(俚僚),他们的后裔可能已经融入当地或者迁移他处,但这样的百越特色地名依然得以保留。
在闽语区,“圳”一词多指灌溉水利工程。据清同治十年(1871年)台湾的《淡水厅志》记载:“凡曰圳,在水源所出处,屈曲引导,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田甲,此水田之利也。”
而在客语区,“圳”指的是田间灌溉的河沟,这也是目前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说法。清徐珂在《清稗类钞•经术类》中提到:“(广东)圳,音浸,通水之道也。”陈炜萍在《闽西歌谣》中也写道:“耕田冇水要发愁,陂塘要开圳要修。”
如果是指“深圳”,那么其规模和深度就远大于普通的小水沟。客家的“深圳”与粤语区的河涌规模相当。
最古老的“圳”指的是田边的水沟,后来引申出“田野间通向泽、海的水道”或“田间灌溉工程”等含义。也就是说,客家人保留了“圳”字最古老的意义。
深圳墟(或者是惠民桥附近的“深圳”)周边的湖贝、黄贝岭、罗湖、笋岗、蔡屋围等村子,村民普遍使用围头话,实际上这是一种粤化严重的客家话。围头人也常用“圳”作为地名。例如,“圳美”“圳口”及“长圳”等地名。
除了深圳,广东还有广州的大水圳(即现在的天河村),东莞清溪也有两个“圳”。一个是三桠圳村,在清嘉庆年间,杨氏由重木村迁至此地成村。村前有一条水圳,分成三支水流灌溉农田,因此得名三桠圳。另一个是深圳仔村,明宣德年间,黄肖公由长乐(梅州五华)迁移至此“东莞县七都洞清化约”成村,村前有一较深的小水圳,因此得名深圳仔。
在全国范围内,还有浙江丽水的甽岸、永康的圳头,江西进贤的温家圳(最早见于明代)、萍乡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宁的圳源垌,广东大埔的圳头坑、梅县的高圳,福建泉州的圳林等。除了深圳市,全国还有深圳镇(现写作深甽镇,位于浙江宁海县)、深圳村(宁海县深圳镇、福建晋江市内坑镇)。
由此可见,“圳”字常被南迁汉人,尤其是客家人用作地名之字。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