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知识

乡村振兴下的研学旅行:创新“教育+旅游”模式探索与发展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2-19

探讨乡村振兴中的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模式

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

1. 顶层设计的支持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规定,小学四至六年级每年应安排1-3天的研学实践;初中和高中阶段则分别需要4-6天及5-7天的时间。

2. 市场需求的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80后和90后的家长们在教育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2%,其中用于研学的费用每年增长速度达到了35%。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有86%的家庭倾向于选择自然教育类别的研学产品。

二、五大特色研学模式

1. 农耕认知体系

乡村振兴下的研学旅行:创新“教育+旅游”模式探索与发展

案例:四川成都明月村

开发了涵盖24节气的农事课程,设置了插秧、制茶和扎染等十二个模块。

已与32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学生达四万八千人次。

进一步发展“稻田认养”项目,使得每亩地的收益提高到了三万元。

2. 非遗传承矩阵

案例: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建立了以非遗大师和学徒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设计了为期三天两夜的深度课程,每位参与者的费用为二千八百元。

带动了周边地区约二百名绣娘就业,产品价格提升了三倍。

3. 生态科普网络

案例:浙江天目山自然学校

开设了森林科考和昆虫观察等六个主题课程。

组建了一支包含五位博士在内的专业导师团队。

开发了AR植物识别系统,使得互动完成率提高了65%。

4. 红色教育图谱

案例:陕西照金研学基地

打造了“重走红军路”的沉浸式体验线路。

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5. 科创实践工场

案例:江苏常州茅山乡村创客中心

乡村振兴下的研学旅行:创新“教育+旅游”模式探索与发展

开设了无人机植保和智慧农业编程等课程。

与高校合作建立了“田间实验室”,孵化出青少年科创项目27个,获得专利13项。

三、全流程运营解决方案

1. 课程体系设计

- 梯度化设置:启蒙阶段(3-6岁)、基础阶段(7-12岁)和进阶阶段(13-18岁)。

- 标准化手册:编写了详细的指导材料,包括ISO29993学习服务标准等。

2. 基础设施支持

建设了一流的基础设施,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各种研学活动的乐趣。

四、成功要素与趋势展望

1. 在地资源转化

- 福建屏南龙潭村将废弃小学改造为“乡村美育馆”,年接待研学团队两百批次。

2. 产业联动增值

- 山东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形成了包括“研学+民宿+电商”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使每户家庭收入增加了八万元。

3. 科技赋能升级

广东从化艾米农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水稻生长全过程的数字化追踪和教学。

未来趋势:

  • 市场细分:特殊教育、企业团建等新客户群体逐渐兴起;
  • 技术创新:“元宇宙”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为研学体验带来全新维度;

结论:

乡村旅游中的研学旅行已从一个补充性的项目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例如,陕西袁家村通过推广研学活动成功提升了二次消费的比例,从最初的15%增长至38%。这证明了教育思维在乡村价值重塑、知识场景构建以及产业闭环打造方面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