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女游客在中国144小时免签游经历:语言障碍引发的思考与讨论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92|发布时间:2025-03-25
2024年,一位意大利女游客在中国享受144小时免签政策期间表示对中国旅游体验感到失望。她抱怨说,在整个旅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用英语与她交流,并且她认为中国的公共场所应该普遍张贴英文标识。
在北京故宫前,这名背着单反相机的外国游客正经历着一种魔幻现实的时刻——她举着手机在原地转圈,试图使用翻译软件识别“太和殿”这三个汉字。然而屏幕上显示出的结果让她感到非常沮丧。

此外,这位女游客还发现询问台上的英文服务窗口排了二十多人的长队,而中文通道却几乎没有排队的人。当她在什刹海胡同里拿着英文版旅游指南寻找网红豆汁店时,导航定位信息总是显示在公厕和修车铺之间。
最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景山公园,她询问观景台的方向时,三位热心的当地大妈掏出手机,组成了一道人形翻译矩阵。她们通过语音输入、图片识别以及手势比划的方式,最终帮助游客找到了上山右转的路线。
这段经历被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后,网友们迅速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应该提供基础英语服务;而另一方则调侃道,去意大利也未必能享受到中文服务,并且还展示了意大利景区中的中文标识照片——例如比萨斜塔前的指引牌上写着“小心地滑”的英文直译为“Carefully Slide”。
从硬件建设的角度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多语种标识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8%,但游客们期望像在自己国家一样被服务时,往往忽略了这里是中国,并不是欧美国家。部分网友表示应该欢迎外国游客的到来,而不应轻易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您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