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地理三顾在襄阳隆中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89|发布时间:2024-08-20
《华夏旅游探索》:三次拜访隐居之地隆中秘境。
中华学术出版社发行。
古代艺术瑰宝许庄壁画砖遗迹。
小空山史前文明遗址。
南方山脉蜿蜒数百里,至此陡然转折,犹如龙蛇盘旋。草庐隐于其中,因诸葛亮常被人称为卧龙,故此山岗被赋予了这个名字。"卧龙岗位于南阳平原与丘陵交接之处,海拔约138.3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呈现出平缓的丘陵地貌。这里的土壤上层多为中新统的红棕粘土,下部则是砂质粘土,夹杂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古老的变质岩。岗丘表面沟壑交错,经受了岁月的侵蚀,犹如龙鳞般纹理鲜明。
这片如诗如画的岗地上,矗立着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柏林与壮丽的亭台碑刻,构成了卧龙岗上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武侯祠与汉画馆。南阳武侯祠,又称"诸葛庐"或"诸葛庵",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建立的一座庙宇。诸葛亮(公元181年至234年),字孔明,生于东汉末年的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他曾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次拜访草庐,得以结识诸葛亮。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战略,并建议先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再伺机北伐统一全国。自此,他追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诸葛亮在军中病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修建了这座祠堂并以"武侯"为名。
武侯祠坐西朝东,内部包含殿堂楼阁等建筑共155间,古柏丛生约50株。整个祠堂周长达到1450米,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相传该祠始建于唐宋时期,后历经战火毁坏,直到元代大德二年进行修复,清朝康熙年间再次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
武侯祠的主要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山门至正殿(大雄宝殿)以及两侧的廊房构成前半部,是过去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半部则是后人根据诸葛亮躬耕陇亩的生活情景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包括卧龙十景:草庐、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三顾堂、野。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