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知识

旅游知识小科普内容包括什么(旅游统计科普小知识)

作者:佚名|分类:旅游知识|浏览:92|发布时间:2024-08-27

在常规的旅游数据分析工作中,我们致力于全面而精准地掌握国内外游客在中国境内的消费行为和停留状况,这涉及到入境游客的花费抽样调查以及国内游客接待情况的抽样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的旅游统计概念,如调查目标、经济区域、过夜国际旅客、旅行与接待等,有时调查员可能会混淆不清。因此,对这些关键术语进行深入解析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一、统计视角下的游客定义

在过去的国内游客接待抽样调查中,我们的研究对象为非职业性旅行的居民。根据《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一个人是否被视为游客的关键在于其出行的主要目的。如果他们在旅途中虽有收入产生,但并非以赚钱为主要目标,且没有雇佣关系,同时满足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6小时至12个月之间的条件,我们依然将其视为游客。所以,明确调查对象不包含在访问地就业的居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游客必须“离开他们通常居住的地方,至少10公里的距离,且旅行时间不少于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这里提到的“惯常环境”是个体特有的生活环境,例如,一位年轻人在A市B区工作,但他和父母长期居住于A市C区,那么他的惯常环境既包括B区也包括C区,而C区则是他父母的惯常环境。出行距离和时间的标准因国家而异,我国选择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标准。

游客是参与“参观、旅行、度假等活动”的人,无论这些活动是否与探亲、疗养、考察、会议、商务、科技、文化、教育或宗教相关。旅游活动的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参观景点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行为,也包括因业务、学习和培训目的的活动。在统计过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被纳入考虑。根据旅行目的,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宗教/朝圣、文化/体育/科技交流、购物、医疗保健及其他类别。

旅游知识小科普内容包括什么(旅游统计科普小知识)

(责任编辑:佚名)